苏格兰社会规划师Patrick Geddes说过:城市的进步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充分参与。一个理想化的设计,无论看起来多么有效,都是不够的。目前业界对智慧城市尚无统一定义。但智慧城市的首要标准是要尽可能提高城市资源管理、运行和服务水平,提升城市未来发展的竞争力,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提供高品质生活。而当前普遍认可的智慧城市(Smart City),更强调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,以满足城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、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等各项需求为核心,实现城市各领域高效、智能和精细化的管理、运行和服务,尤其是加强政务、交通、通讯、水和能源等核心系统之间的综合集成,降低能耗,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的智能化。
一是升级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路。 信息社会下,互联网+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筑"创新、包容、开放、透明""市民为本"的城市,是用互联网思维,开放包容的网络,开放的数据基础设施,在线化、数据化的方式,一体化管理结构,激发市民的普遍参与、创造优化来建设和运行城市,形成城市管理者、设计者、建设者、维护者、市民共同创建、运营、改进的"多中心、协同化、"城市生态。这有别与工业社会下用"上帝之手"封闭思维、自上而下形成的城市规划。
二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。 新的模式包括:基于云技术的即付即用模式、利用数据创造收入、试点项目、更智能化的采购。用"生态化"思维,引入智慧城市"服务商"去构建"良性、可持续发展"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。
三是适应市民"网络化"将政府服务"搬上网" 。2015年2月6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,加快建设投资项目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,横向联通发展改革、城乡规划、国土资源、环境保护等部门,纵向贯通各级政府,推进网上受理、办理、监管"一条龙"服务,做到全透明、可核查,让信息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用"制度+技术"更好巩固简政放权成果,更大释放改革红利。
互联网+很重要,更重要的是"+"在什么位置。"+" 在传统行业的后面,互联网是工具;"+"在前面,互联网是渠道;"+"在下面,才能跟传统行业发生化学反应,形成未来商业和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。面对互联网+,政府需要遵循数字世界的逻辑与原理,在监管思维、服务切入点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做出相应创新,加快构建一个有利于互联网+的经济和社会环境,让智慧城市触手可及、服务"普惠"百姓。